在深化校内综合改革、制定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之际,深入思考如何在工科高校实现文科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必要而且显得非常紧迫,我校民航法规研究中心的实践探索为此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模式。
一、调研论证:研究中心的设立基础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以制定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契机,要求全院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共谋发展大计,将教师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形成合力。法律系教师先后深入我校民航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院系,以及浙大、上海交大、西北政法、南大等高校走访调研、考察交流。在上海交大校内的咖啡馆里、在浙大法学楼前的的草坪上、在南大门口的小面馆里……法律系教师畅所欲言、探讨交锋甚至是激烈争辩,最后达成了“上海共识”:
传统文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渐成熟,正面临着发展瓶颈和转型压力,问题是向哪里转、如何转?在南航这样办学特色明显的理工科高校,发展传统法学学科并无明显优势,但理工科专业在培育其新学科增长点、形成优势学科群的发展战略中,有许多新课题、新理论、新成果需要文科的支撑,譬如民航法治问题、网络空间法律规制问题、航空知识产权问题,而这些行业优势是其他高校不具有的。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来看,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高校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经之路,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教育发展导向。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型”——放弃原来熟悉的研究方向虽万般不舍但必须为之,教师只有具有“大视野”和“集团作战”意识,才能做“大课题”、出“大成果”、有“大成就”。因此,法学学科应从“以量谋大”转向“以质图强”,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通过主动向理工科延伸、向纵深发展来寻求突破,争取在下一阶段社会科学的发展大潮中抢得先机。
法律系教师的想法得到了学院领导和其他学院的积极回应。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法学专业的部分老师已经参与到了民航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理工科专业承担的科研项目、课题研究之中。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本着“成熟一个办一个,办一个成功一个”的基本原则,率先与民航学院合作于今年9月份联合成立了民航法规研究中心,并作为两院战略合作的重要一步。
二、求真务实:研究中心的科研举措
研究中心定位于“三个面向”:面向国家法治建设需求、面向民航发展战略需求、面向学校“三航”特色需求;“三个关注”:关注国际领域前沿、关注国内客观实际、关注行业法治实践;“三个服务”:服务我国民航法治建设,服务南航发展主战略,服务学院法学专业发展。
研究中心成立后,建章立制,完善管理,制定了中心的“十三五”发展规划,设计了发展路线图,并主要采取了以下科研举措:
一是以形成高水平研究团队为核心。目前,研究中心已经形成了以法律系教师(3名教授、9名副教授、3名讲师)为核心团队,以民航学院相关师生(10名)和国外专家(3名)为支撑,以研究生(20余名)为补充的研究团队。
二是以科研项目为纽带。目前,研究中心首批课题指导开放基金已经下放,已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安全建设专项建设资金等项目近10项,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正陆续形成,对于提升我校法学的学术声誉、增强我校法学的学科影响力和提高我校的民航服务能力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是以研讨会、学术沙龙、民航法治论坛等载体。研究中心与中国航空学会航空产业政策法规研究分会形成了长期合作机制,联合定期开展民航法治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等活动,及时了解行业需求、把握学术前沿、凝练科研方向。
三、科学谋划:研究中心的发展愿景
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以民航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法治问题为导向,开展了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并初步形成了无人机法律问题研究和通用航空法研究两个特色方向。
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是成为行业特色明显、团队实力较强、成果影响较大的创新平台和交流平台,为我国民航政策的制定和科学决策发挥理论先导作用,为我国在国际民航规则制定中争得话语权提供法理依据,为我国民航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成为我国民航法规研究基地,建成全国民航法规数据中心;二是进入我国民航法治专家方阵,形成“南航民航法学”学派;三是产生重大理论实践研究成果,打造民航法治发展研究智库。为此,研究中心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年度学术计划和具体评估指标。
学科建设需要系统布局和重点抉择,学科交叉更需要精心培植和长期努力。学科交叉平台的搭建,要求学校顶层设计、有所取舍,处理好学科“高原”和“高峰”的问题;要求各专业改革驱动、突出重点,处理好学科发展规律和调整学科结构的问题;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痛苦”转型,处理好科研“高地”和“接地气”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民航法规研究中心发展模式对于文科跨越式发展路径是一次有益的实践探索。